声明:本书为八零电子书(txt80.com)的用户上传至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作者:吕世浩 内容简介 秦始皇结束了一个绵延千年的旧时代,也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他的一生就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在秦始皇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先后有权臣当权,嫪毐作乱,亲母背叛,郑国祸秦他是怎样一一应对处理的?统一六国以后,他定封号,去谥号,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不老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覆灭的?以强道治天下,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者,但将诈与力发挥到极致,又使他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回顾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不禁思考:像他这样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一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何在?如何在巨变时代中找到一条出路?答案或许就在你早已遗忘的历史里。 推荐序 从秦始皇帝到奉元复性:一位管理学者的思辨 世浩是我的“奉元”同门,但我们在书院读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二十多年,本应无缘相识,却在近两年因先师爱新觉罗·毓鋆而结缘。书院三十年前名为“天德黉舍”,后来改为“奉元书院”,其宗旨以“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为核心。 我与世浩的专业迥然不同,他是历史考古学者,个人则钻研企业管理,个性加上专业训练,个人向来谨守学科分际,不敢轻易逾越自身专业而提出评论;此次世浩盛情邀约,首次破例。一来是世浩学养俱佳,才华横溢,更有忧世济民之心;再者,此书打破传统历史的框架,文章铺陈与扩展方法都让人读来没有距离感,加上本书的宗旨,亦与个人在管理教学、研究和平日所思、所行若合符节,对我自己有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因此,恭敬不如从命,谨为文写序推荐,也借此介绍文章特色给各位读者。 “原始察终,反求诸己”。本书将历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学“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论述分析,以秦始皇为主轴,探讨了环绕秦始皇身边的人物及具体事例,以一个个“小案例”的方式,进行主客观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当下的历史条件与局势,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与抉择,最后再探究其是非成败的道理,细细读来,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有别于坊间历史书籍,本书采用少见的双向互动模式,不仅透过多个案例故事拉近读者与过往历史的距离,同时还利用“换位思考”联结读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这对启发普通民众,乃至于管理阶层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帮助。例如书中谈及张良得黄石公兵书的故事,流传千古仍发人深省,本书巧妙结合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来诠释《史记》,告诉读者“忍”与“先”不仅是张良从黄石公的无言身教所学到的受用心法,也是张良后来协助刘邦得到天下的智慧源泉。 “见盛观衰,慎思明辨”。本书以史证经、以经论史的角度,贯穿了人物的时代精神,在分析不同历史人物想法的过程中,以“思辨”方式启发读者进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训练,透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史记》,着眼于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让读者在历史事件的激荡中,明白每一个历史人物身处错综时局时,所展现的思虑与谋略。 从本书中,读者可从多元角度来培养“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思辨能力,进而建立具个人见解的思维观点,而非只是依循传统、墨守成规,只求“标准答案”的思考逻辑。 “春秋重人,大易通变”。本书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延续春秋精神与《易经》穷变通久的思想。作者怀着忧时济世的人文关怀精神,提出历史的三次巨变:第一次是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第二次巨变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第三次巨变则是从鸦片战争到今天。 作者借由深入探讨第二次巨变,分析秦汉英雄人物面对时代变革的胸襟与处世精神。并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鼓励正处在第三次巨变的我们,从历史脉络中汲取明哲保身与经世致用的智慧,培养全方位应变能力。中华文化不讲求末日观,而我们也没有悲观的权利,未来历史的发展完全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面对第三次巨变中价值观混乱、人心浮动、社会对立增加的情形,我们只有一肩承担起历史责任,深刻思考人心所向,找到解决天下人问题的方式,才能开创人类文明盛世的新视野。 “感动(化)人心,奉元复性”。本书提出了历史的三个功用:“启发智能”“审时度势”“感动人心”。隐含在这三个功用中,还有第四、第五……历史的功用,其中包括“反求诸己”“明辨是非”到“奉元复性”。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反求诸己的自省功夫,不仅让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更发挥了“古为今用”之效,以古人思想来启发后人智慧;培养明辨是非与拨乱反正的能力,一扫我们心中的迷茫,重显人类共同价值的澄明。 奉元复性则是回到人类的根本-“人性”。历史是“人心人性”的组合,从“人心人性”来了解历史是最直接、最务本的方式,也唯有回归到“人心人性”才能掌握历史脉动与规律。历史本有其规律,在此规律面前,唯有秉持谦卑、自省、警惕的恭敬心,方能发掘历史长流中的“真”与“性”。 对于目前身处高科技网络时代的青年,容易抱持追求时尚、只重当下,去历史化、流于片面或单向思维,以及自以为是的心态来说,更是一记当头棒喝。回顾历史是要让我们以古鉴今、拥有超越自我格局的远见,以及带领社会前往光明方向的改变力,响应本书提出在第三次巨变的当下,此时此刻,我们更需敞开视野与胸怀,顺应人性与良知,回归中华文化“夏学”的源头,使华夏文化能对全人类做出和平贡献。 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 陈明哲 作者的话 “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是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免费公开课程)上的全球第一门中文文史课程,也是针对非文史专业的同学而设计的通识入门课程。而这本书是希望将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借由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各位读者。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说明这本书的理念和特别之处。 过去我们所上的许多历史课程,内容通常是教授大量的历史知识,课程的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但相对而言,却往往不重视这些知识和自己的生命有何关联。学习这些东西,到底对我们有什么用?这种上历史课的方式,其结果便是重记忆而轻思辨,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思考,只想记下标准答案就好了。但历史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思辨”。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辨,这不但是买椟还珠,更是莫大的遗憾。 教育,应该是让人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仆”。 历史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时”和“变”。时间不断流逝,世界时时更新,上一刻正确的事,未必能适用于下一刻;别人用来正确的方法,却未必适用于您。所有的知识,都将随时而变,只有能够运用知识的思辨和智能,才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资产。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历史思维有“标准答案”这种想法,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都能打破思想的框框,解放各位的思辨能力。在书中,我会借由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案例,来向各位示范学习历史可以如何思维。但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朋友一定要记得,不要把作者的答案当成是“标准答案”。人文学的本质是思辨,思辨有“好”和“更好”的答案,但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一本通俗入门的历史书,因此我将避免烦琐的史料考证,由《史记》中的秦始皇故事出发,向各位说明历史学的有趣和迷人之处,以及和各位一起探讨学习历史究竟对我们的生命可能有什么样的用处。 感谢各位读完这些话,也请各位用接下来的内容,来验证这本书是否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吕世浩 敬上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二十多年前,当高校招生录取放榜之后,许多长辈朋友都会问我:
“你考上哪里?”“学什么专业?”
当我回答“台湾大学”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惊喜:“哇!”
台湾大学文学院
当我接着回答“历史”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失望:“哦。”
从他们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
从那一天起,也常听到许多朋友终于忍不住问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是啊,在这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能够认真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要犹疑也不要回避:
学历史对你而言,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如果无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如果有用,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
这些问题,让我思考了二十多年。这本书就是身为历史人的我,针对许多非文史专业的朋友所呈现的答案。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有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何在。
工业革命初期的工厂(德国阿道夫·冯·门采尔绘)
为什么对于学历史有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难道是古人实在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还是现代人的智能忽然有了数十上百倍的增长,比古人要有智能得太多?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我们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更不知学习历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但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其弊害之深,远超想象。
古人如何学历史?
事实上,古人不是这么学历史的。
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读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吕祖谦像
“里巷人”就是现在网络上所说的“乡民”,如果读了几十年的书,碰到事情除了跟乡民们一样凑热闹,发表一点个人的感想外,却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一点方法也没有,那读书有什么用?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自己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各位对此难道没有疑惑吗?
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事实上不只吕祖谦这么读历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读历史的,他说: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左宗棠比吕祖谦更进一步,他不但要读史者“设身处地”地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还要我们当自己面临现实中的抉择时,去设想如果是你学的那位古人处在这个环境下,他会如何做出决定。
历史学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出自《报任安书》)。
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什么是“思辨”?
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在这里,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说明。相信各位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木兰诗》这篇诗歌,诗歌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需要更努力一点。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不愿面对这样的答案吗?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当然,或许各位不服气,《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如果你能找到,欢迎提供)。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希望各位千万不要误会,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
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即使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
学习历史的第一个功用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我个人认为学习历史一共有三个功用,而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
我先说个故事给各位听。在古代有一对兄弟,都是小孩子,兄弟俩非常聪明。有一次他们的私塾老师有事进城,要中午才回来。私塾老师怕他不在的时候,兄弟俩会偷跑出去玩,于是规定功课,要两人背书,回来后考试。
要背什么书呢?老师手边有的书,兄弟俩都已背过;手边没有的书,自然也没办法叫他们背。于是老师灵机一动,黄历上不是有“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吗?就叫他们背黄历吧!
果然,知徒莫若师。老师前脚一走,这对兄弟后脚就跑出去玩了。很快,中午就到了,哥哥看老师快回来了,连忙回私塾开始翻黄历。他才刚看完一遍,老师就回来了,这时弟弟姗姗来迟才回来。
老师开始考他们兄弟功课了,先问哥哥,哥哥就开始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真是滚瓜烂熟,一字不差。原来哥哥过目不忘,居然只是看一遍就记下内容了!
哥哥背了快一半,老师很满意,就换成考弟弟。各位这时会想:“弟弟完全没看书,这下他糟了吧?”错了,弟弟一样从头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一样滚瓜烂熟,一字不差!
可是弟弟背到中间,突然停了下来。老师很奇怪,问他为何不背了,弟弟说:“刚刚哥哥就只背到这里。”原来这弟弟比哥哥还厉害,他只在旁边听一遍就记下来了!
这对兄弟如此聪明,各位知道他们两个是谁吗?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大家不要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问各位:“聪明有用吗?”
聪——明——有——用——吗?
这对兄弟的天资,绝对胜过我们十倍。但他们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姓名。各位就可以知道,聪明如果不能提炼成智慧,是半点用也没有的。
那么聪明要如何提炼成智慧呢?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见有智慧的人,他愿不愿和你交朋友,能认识到多深,这都是不能掌握的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因为有智慧的书就在那里,它不会跑。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如果以为光是记住古代的历史,就能解决今日的问题,那就好像拿着磨刀石去切东西,自然问题百出。这不是磨刀石没有用,是我们的用法错了。
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来读历史。
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那么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
历史是总结了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磨炼智慧,我们所读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们连骨头都烂成灰了,光是背诵他们的事迹又有何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
至于学习历史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功用呢,我将会在这本书后面的部分,一一向各位说明。
第一章 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